電影:中譯:海上的鋼琴師(or 海上鋼琴師),
義大利原名:La Leggenda Del Pianista Sull'oceano
《海上的鋼琴師》:
這部電影是桑堤咖啡的老闆娘建議我去看的。
(桑堤咖啡?請見另一篇文章)
因為我們有聊到古典樂,也許是覺得會合我的口味吧?
復古的FU,像是1900年代的開頭,
和個人喜愛的30年代風華可能還有些差距。
充滿的是一種隨性感和…爵士風情吧?
但其實…,個人不是太喜歡爵士,當然,個人也沒有很懂爵士。
這是一種很怪的FU,但個人聽到那類音樂通常會很煩躁!?
這應該是個人的問題…。
但影片中表達的義式浪漫和快意人生個人覺得很喜歡!
Well,以下劇透捏它很多!不想被捏的請斟酌。
內容都是自己寫的,
個人非常討厭到處都看到大家互相複製貼上的內容!
所以自己也不會這樣做,寫得爛就請包涵吧。
◎劇透捏它:
1900(這是姓氏,撿到他的人給他取了個像火車一樣長的怪名字),
一個從小生在船上、長在船上、
在船上渡過三十多個寒暑,從未上岸,最後也死在船上的男人…。
(小時候的1900,撿到他的人非常疼愛他)
唯一照亮他人生的是流在他血液中的天賦:音樂!他的鋼琴!
在音樂中,他可以無限大、無限遠!
但他卻離不開那艘船,因為他只學會怎麼在那艘船生活。
他沒有身份、沒有護照,對世人而言是不曾存在的人。
童年,他在底艙及三等艙和平凡低層市井渡過;
少年到成年,他在頭等艙演奏他的鋼琴(平時仍是在底艙和三等艙),
用他的琴聲譜出他的人生,看盡繁華百態。
(※1900除了他的才能,其實身份低下,擁有的並不會太多,而且除音樂和琴之外可能也沒有真正受到教育和學習知識,應該會影響到他更深的人格發展)
(華麗金色大廳賓客群集時...。)
※:此戲的維吉尼亞號其實是彷鐵達尼的外觀,真正的維吉尼亞沒那麼氣派...。
↑↑個人更喜歡這幕夜晚海上華爾茲!(Magic Waltz官方無樂譜!只有私人製的譜)
這架平台式鋼琴在暴雨之夜被鬆開了輪鎖隨著船的搖擺而滿大廳輪轉!
旁邊這位則是當時剛到船上吐到不行的小號手MAX,後來成為1900的摯友。
而唯一一次和人真正相爭,是和一位自稱「創造」了爵士的人。
沒有競爭心、只單純的樂在音樂的1900,初時只以為是友好的學習切磋。
直到對方的無禮話語激怒他…(1900一向鬆散的表情突然改變)。
(Jelly:Stick this up your ass !(直:用這塞住你屁眼XD...。意即你再給我模仿看看呀))
(1900:.........?!!)
(1900:You asked for it, asshole. (這是你自找的,混帳))
(...滿頭大汗(也太賣力了吧)...,用快到令人眼花有殘象的速度彈奏。)
(PS:此曲名:Enduring Movement,原曲其實是四手聯彈)
(待者聽到都茫了...。)
(放這張是因為他的眉毛很喜感...。)
(哇噻!彈到琴弦能點燃煙卷...。)
(1900:You smoke it. I don't know how. (你來抽吧,我不會抽煙) )
所以...,那位抬高自己的,最後就要羞羞慚慚的到末座去了...。
話說,我蠻好奇為什麼琴弦震動到熱度連煙都能點著?
但那個消音的毛墊怎麼沒失火咧…?
好吧…,我知道我又問出了怪問題。可能燃點不同,反正不是重點。
這場比賽是很精彩!
但個人並不覺得這場比賽如多人所說是這整個影片的重心!
它只是讓影片比較戲劇化,強調一下主角的神乎其技。
(※當然,鋼琴還是很有魅力,個人把琴譜找來了!)
1900有能讀透人心的能力,他的曲子就是他從世間百態讀出的一切。
部份也是因為1900其實很想和人們接觸,這點從他亂打電話的橋段就能看出...XD!
他只是想找一個「比較不會受傷害的方法」來和人接觸。
(船上那些人不是他真正的朋友!幾乎全是過客...,而且他的身份其實很低)
而且,也不知是誰教他「電話裏的人都是彬彬有禮的」...。
沒想到電話打了被罵不說,還真如電話那頭所言「去找他來教訓」(雖然是他搞錯了)。
我想...,1900那次後也不敢再打電話了...XD!
戲中的1900是個三十歲上下的人,但他的心其實和小孩子沒兩樣...。
而在他三十多年的人生,唯一讓他心中悸動的是一位少女。
不是美得出奇,但卻很純淨,奪走了他的目光(此位女模特當時16歲),
讓他為她譜出了一首很動人、既含蓄、卻又熱情的曲子。
(PS:Playing Love 幾乎等於是全劇的主題旋律)
但因為1900並不懂得和人交往,一直退縮,失去了將曲子送給她的機會。
(1900對著玻璃練習和女孩說話...)
(拿著唱盤遠遠站著淋雨卻不敢走過去...)
(晚上潛入女子寢室偷偷一吻...(這算犯罪嗎...?),但也只如此)
(好不容易借認識對方父親搭上話,但被友好親一下呆掉了…,又失了機會…)
懊悔讓他親手將唱盤折毁丟棄,但MAX卻將碎片偷偷藏了起來…。
雖然和鬥琴比賽相比,和少女相遇這部份好像沒那麼有張力,
但個人覺得對1900的影響還比較大!
如果他真的能和少女有接觸,也許會比較促成他對「上岸」一事正面的看法。
這一部份的失望和無助也許某些角度也讓1900更加不肯定上岸一事。
到了戰爭、戰後,這艘船成為醫護船,
他都一直在船上彈奏鋼琴,安慰那些傷兵和將死之人。
但卻仍然沒人知道或記得他是誰…。
後來,船被破棄變成癈墟,鋼琴也被取走…。
直到船要被爆破前,
他的朋友MAX認為他仍然在船上,趕著去勸他離開,
他卻表示…寧可和船一起死,
因為離開那艘船,他也無法在陸上生活…。
陸地太廣大、太無邊際,那是他無法演奏的「鋼琴」。
反正,世上也沒有人記得他或知道他,除了MAX…。
(※個人覺得:MAX的才能不能和1900相匹配,某個程度上他更像是1900的崇拜者或追隨者,對1900的幫助很有限。就很多方面而言,野田妹比1900幸運太多!天才也需要推手和提攜。)
但在此,個人還是要提一個很無聊的事:
那艘船後來的狀態根本住不了人!
殘破到那程度可不是幾週的事。
1900不可能只喝船上的鐵鏽水維生…(和在地上當遊民是兩碼事)。
而無動力的船上食物不能保鮮,就算有也很快會腐敗。
海上航行最困難的就是物資的補給和維持,而且又沒法子在上面挖井!
沒東西吃、沒水喝、沒地方睡又沒澡可以洗?
最後還能人模人樣的突然跑出來真是太誇張了!
讓個人只能判斷出三種狀況:
1.1900已死!That's Ghost!
2.Max has gone MAD!! 他看到的是幻影。
3.綜合1.+2.。
如果1900偶爾還會跑下船,那維生是OK的!
但問題是導演一直很強調他「一秒也不曾」上過岸!
這種狀況下,又沒半個人接濟,
他只能餓死病死在那艘已經鏽掉停擺的大鐵筒上。
好吧…,我知道我又跑題了…。
(※這部戲的前身腳本其實是舞台劇,所以有的地方很誇張)
◎鋼琴的演奏:
很顯然這些演員應該真的練過鋼琴或一些樂器。
男主角 Tim Roth 聽說為此戲特訓了半年吧?
雖然看得出他的手指不是自小練琴的樣子,
但已經算相當自然了!也能讓鏡頭長時間連鏡對著拍攝。
這點就已經很不錯了!他的努力讓人尊敬。
(Yes! Tim Roth 本不會鋼琴,硬學到能看是一回事,真的「會」又是另一回事)
當初看《のだめカンタービレ》那些演員真的很可憐,
明明沒學過還要拚老命背鍵盤位,背小提手形,而且是數週就要成…。
要是玉木宏也能在電影版半年前就特訓一下琴藝,
電影中鏡頭就不用一直晃來晃去,也不會顯得那麼僵硬了…XD!
(上野樹里倒是在戲前半年請了老師來特訓鋼琴,
不過千秋電影中的鋼琴鏡本不多,應該是更花時間去練指揮了)
而個人還是比較喜歡本片中偏古典風格的曲子…。
沒辦法,這是個人口味問題,爵士也很好,只是目前還不是我的菜。
《最後》,
1900一直只活在自己裏,說起來,他從未長大!這是一個成人的童話故事。
他永遠不用真的負責,他只有鋼琴。
在歌頌這個電影很EPIC時,現實中人們卻「必定」會責難這種人。
很多人乎視了1900的成長背景和一些細節,
只注意到他音樂上的成熟能力,沒注意到他的人格是否也有相應成長。
他說了很多話,也許聽起來是一種浪漫,一種理想!一種悟道!
加上這個角色才氣縱橫,他的話必定對很多人有一種說服力和魅力!
然而,對「人」而言,吃飯睡覺每天做本來就是一種基本。
為生活而奔波花費掉生命也是人生的常態。
1900有幸以自己所愛糊口維生,也不需要出去交際,而是客人走到他面前。
但…一般而言,只有小孩可以天天只做自己想做的事…。
說陸地上的人就虛度光陰…,
唉…他的一切也是有人虛渡光陰才得來的。
他覺得自己看得夠多了!
事實上,他也只是把自己一直關在那個小天地。
當然,他為音樂的執著是令人動容的。
可是,沒有經過其它人生階段,不免也覺得不可能真的完美他的樂章。
簡單的說,此片很好看,音樂好聽,場景也浩大!
主角演繹的隨性不羈十分有其個人魅力!
第一配角兼半旁白MAX…,他的眼睛也讓我很印象深刻…(眼球震顫?)。
但對導演背後所想闡述的人生看法,個人不是太認同。
和很多人不同,個人不喜歡「死亡」這種浪漫和完美觀點…。
如果我是MAX,也許會想法子訴諸於更積極的手段,
那個時代很多音樂家最後都成為美國人!
因為美國歡迎有才能的人,當時很多它國的音樂家都選擇歸化成美國人。
也許因為…當時的美國的確是個對藝術家更加友善的環境?
像是很多猶太裔音樂家都到了美國…。
事實上任何國家都歡迎有才能的人,有才能,想成為哪國人根本不是問題。
沒身份根本不是大問題…,他喜歡船,給他一艘船,專門讓他演奏和生活的。
那麼他所擔心的上了陸地就要擔心太多事的狀況根本不會存在。
他可以只在船上演奏、收門票,只要有才能、有人幫他宣傳,這都沒什麼。
個人從來不認為死亡能完美什麼…,死亡只能用來逃避。
活著才有更多可能,哪怕是千分之一的機會,但死就是什麼都沒有。
連死的決心都有了!
那我會敲昏他把他給背回地面…XD!其它以後再說。
嘲笑世人想太多虛渡光陰?其實這本質又有何不同?
當然,個人知道導演想用這種劇情表達的是什麼…,
我欣賞這部電影,他是一個現代童話!
只是個人不喜歡這種…對人生的看法。
而且,1900是存在的!
不管他有沒有國籍、別人知不知道他,他都存在!
為什麼存在的事實要一再的交給他人?
1900上岸的困難仍在只在於他自己害怕那個未知的世界而已。
看起來1900很不在乎世俗,卻又一直用世人的眼光否定自己的存在?
其實...,他真的想要的是家人和真正的接納吧?
(他的朋友真的該把他打昏然後背下船...)
如果他最終能離開那艘船,個人會更喜歡這個作品吧?
《未尾的曲子》:
也許多數人看此片是看上它的鋼琴、音樂、浪漫、經典。
音樂的炫麗掩蓋了1900的真心,因此有些人評此片的深度不足。
但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電影。
放下音樂,
用1900的眼睛去看那一直在船上、黑暗底艙窺視的世界...,
他如何會認為不會再被這個世界抛棄?!
在他炫麗的才能下,他卻從來沒得到真的愛!
他狂放於音樂時,眾人都起舞,但他心中明白那些人不曾真的愛他。
所以...,他唯一渴望過的愛他卻沒勇氣真的跨出去。
他唯一擁有的,是當他獨自一人在黑暗底艙時的自己...。
MAX是他唯一的真朋友,但卻太消極、能力也不足...冏...。
如果...1900能像野田妹一樣得到一個強力對象拉拔,也許有可能離開吧。
如個人前述:1900從未長大!
他是在一個很不正常的環境成長。
極致發展了他的才能,但卻沒能發展他的心。
無法承受這個世界,最後選擇抛棄這個抛棄了他的世界。
那些什麼上帝的琴其實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受傷的心!
他的很多話是用孩子的角度去說的,而不是「成熟」的眼光。
那些話與其說是他的悟道,不如說是他對這世界的恐懼和絕望。
他留下,擁抱孤獨的自己,
那最後的一抺微笑其實在個人看來和孩子的哭泣沒兩樣...。
鋼琴和音樂很棒!但這是個很悲傷的故事。
最後附上片尾曲的歌詞和個人自己的翻譯:
Title: Lost Boys Calling(棄兒的呼喚?)
Lyric by Roger Waters
Come hold me now
(過來擁抱我吧)
<※這是1900對著自己心中那個孩子說的話>
I am not gone
(我還未離去)
I would not leave you here alone
(我不會留下你孤獨一人)
In this dead calm beneath the waves
(在這片死寂波浪之下)
I can still hear those lost boys calling
(我仍能聽見那些棄兒的呼喚)
You could not speak
You were afraid
(你無法訴說 你害怕...)
To take the risk of being left again
(...再次被離棄 <冒著再次被抛棄的危險>)
And so you tipped your hat and waved and then
(所以你揮去你的帽子 然後...)
You turned back up the gangway of that steel tomb again
(...轉身再次走回那鋼鐵墳墓的舷梯)
And in Mott street in July
(那是在七月的莫特街...)
When I hear those seabirds cry
(...每當我聽到那些海鳥哀鳴時)
I hold the child
(我會擁抱著那孩子...)
The child in the man
(在那男人裏的那個孩子)
The cl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那個被我們所遺棄的孩子)
In Mott street in July
(那是在七月的莫特街...)
When she hears those seabirds cry
(...每當她聽到那些海鳥哀鳴時)
She holds the child
(她會擁抱著那孩子...)
<※個人覺得「她」也許能象徵1900對家人和愛的渴望>
The child in the man
(在那男人裏的那個孩子)
The cl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那個被我們所遺棄的孩子)
The spotlight fades
(那聚光燈暗去 <當繁華褪去>)
The boys disband
(那些孩子們散去 <當人群散去>)
The final notes lie mute upon the sand
(最後的音符無聲的躺在沙上 <炫麗的音符也終歸無聲>)
And in the silence of the grave
(而在這墳墓的死寂之中)
I can still hear those lost boys calling
(我仍能聽見那些棄兒的呼喚)
We left them there
(我們抛下了他們...)
When they were young
(在他們還年幼時...)
The men were gone until the west was won
(當移民西潮褪去,人群盡散)
<※the west was won 一般指美國西部開發?所以個人理解是:當戰爭來了,美國開發也差不多了,移民的人潮也退散。所以如此翻>
And now there's nothing left but time to kill
(如今只留下無盡的孤寂時光)
You never took us fishin' dad and now you never will
(爹地,你從不曾帶我們去釣魚,而今後你永遠不能了)
And in Mott street in July
(那是在七月的莫特街...)
When she hears the seabirds cry
(...每當她聽到那海鳥哀鳴時)
She holds the child
(她會擁抱著那孩子...)
The child in the man
(在那男人裏的那個孩子)
The ch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那個被我們所遺棄的孩子)
...
很久沒來了! 華! 你好嗎?
回覆刪除這篇文章讓我想起 , 學弟的大學作業, 呵~
電影的觀點 , 有共鳴!
1900的養父 ,小時候說給他的話 ,也帶給巨大的影響!
可惜了一位好人才 ,因為缺乏勇氣!
害怕踏出的第一步,
與船一起沉沒~
版主回覆:(04/19/2012 10:15:47 AM)
Dear 幸福的風:
很高興你來玩。
還是老樣子,一個人忙乎一個人到處逛...。
這電影是別人推薦我看的。
說真的,琴譜是很喜愛(但我沒有鋼琴呀...),
1900做出那些決定時也會很有感觸而眼框濕潤,
但不是說喜歡他的做法,而是借著旁人的視點,
感覺上自己有時也像1900一樣怯懦...。
有的人一直很強烈的崇拜,認為1900是大悟之人...。
只是,個人持著相反的看法...。
1900的態度,拿到現實中的任何事,其實就明白那其實不健全...。
托那托雷也許是想要讓影片顯得更藝術,
但...個人是覺得有些手法過頭了...。
如果1900能跨過那道障礙走向生命,個人會更喜歡這個作品。
...